不用咖啡機在家也能泡出美味拿鐵! - 大紀元時報-香港
Judul : 不用咖啡機在家也能泡出美味拿鐵! - 大紀元時報-香港
link : 不用咖啡機在家也能泡出美味拿鐵! - 大紀元時報-香港
三五好友到咖啡店喝咖啡,拿鐵咖啡常是最受歡迎的口味,香甜牛奶與濃郁的咖啡香激發出多層次風味和順滑口感。而一杯好喝的拿鐵咖啡該如何調配比例呢?其實要製作一杯好喝的拿鐵咖啡,除了咖啡豆的品質要注意外,牛奶與奶泡的比例也很關鍵。
有專家認為,拿鐵咖啡是所有咖啡品項中製作難度較高的。一般咖啡店使用拿鐵咖啡機煮濃縮咖啡(Espresso),再使用內建的蒸汽管將牛奶打出細緻綿密的奶泡,用此方法做出讓人回味無窮的美味拿鐵。
然而,一般人家裏大多沒有拿鐵咖啡機可以製作拿鐵,但許多咖啡達人卻說,沒有咖啡機一樣可以用簡單的工具做出好喝的拿鐵。其秘訣在於濃縮咖啡的香氣要夠濃郁,牛奶要打發,奶泡則要綿密均勻。只要能做到這幾點,在家也能做出好喝的拿鐵。
你可以參考下面的做法,了解拿鐵咖啡的製作方法。
拿鐵咖啡做法
【份量】1份 【時間】10分鐘
【材料】
● 2 oz新鮮沖煮的濃縮咖啡 (2份約14g咖啡粉)
● 8 oz全脂牛奶。
【做法】
1. 將剛煮好的濃縮咖啡倒進大於12 oz的馬克杯,先置於一旁。
2. 將牛奶倒進奶泡壺,略微傾斜方便打奶泡時查看牛奶打發的情況。
3. 插入蒸汽管於對角右下方1/4的地方,深入牛奶2英吋以下,不要碰到奶泡壺的邊緣,打開開關。蒸汽管開始打奶泡時會有一些噪音,這是正常的。
4. 牛奶開始起泡泡時,請持續以這個角度打奶泡。注意若蒸汽管插太淺,會產生很多泡泡,牛奶容易溢出壺外。正確的奶泡應該是綿密絲綢狀,表層沒有太多泡沫,奶泡是小而均勻。
5. 蒸汽管除了能夠打奶泡外,也會加熱牛奶,當牛奶溫度達到150℉(65℃)快要燙手的時候,就停止打奶泡。
6. 手握奶泡壺輕輕敲枱面,以漩渦狀搖一搖排出大的泡泡。
7. 慢慢將打發的牛奶倒進先前準備好的濃縮咖啡馬克杯裏。倒的時候要像一條細細的水流般注入馬克杯,讓牛奶和濃縮咖啡溶合。此時,杯子上層應該有3/4英吋厚的泡沫。
在家製作拿鐵的要點
沒有拿鐵咖啡機時,也可以用簡單的裝置製作拿鐵,例如使用電動奶泡棒打奶泡。
1.咖啡和牛奶的比例
濃縮咖啡和牛奶的比例是1:4,相當於2份濃縮咖啡(2 oz)配8 oz的打發牛奶。一般拿鐵咖啡是熱飲,但也可以做成冷飲,只要將濃縮咖啡和牛奶倒入裝有冰塊的杯中即可,而冰的拿鐵咖啡則不需要打奶泡。
建議你選用自己喜愛的咖啡豆製作濃縮咖啡。如果你習慣在當地的咖啡烘焙店購買咖啡豆,可以請烘培師推薦適合濃縮咖啡的研磨細度和烘焙程度。儘可能使用剛剛烘焙好的咖啡,因為咖啡的風味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。
牛奶可以是你喜愛的任何牛奶種類。全脂牛奶可以打出厚實綿密的奶泡,也容易跟濃縮咖啡融合。但如果是初學者,建議使用脫脂牛奶比較容易打發泡沫。不喝牛奶也可以用燕麥奶代替,燕麥奶打的奶泡質感最好。
如果你喜歡甜味,還可以加調味糖漿變化不同口味。例如用香草糖漿做出香草拿鐵,用朱古力糖漿做摩卡拿鐵。調味糖漿要先加在杯底,這樣倒入咖啡時才能比較快溶解。
2.製作濃縮咖啡
濃縮咖啡是藉由加壓,讓熱水通過研磨咖啡粉沖煮出香氣濃郁的咖啡。特別適合用於製作拿鐵、卡布其諾、瑪琪朵(macchiatos)等特殊風味咖啡。家裏沒有拿鐵咖啡機,可以用愛樂壓(Aeropress)或摩卡壺,甚至即溶咖啡都可以做濃縮咖啡。手沖咖啡也可以做濃縮咖啡,只要減少水份即可。
3.打出綿密的奶泡
奶泡是拿鐵的特色。打發牛奶不僅僅是為了泡沫和熱牛奶,其目的是要創造出綿密絲綢般滑順的完美質感。
電動奶泡棒方便輕巧,價格比拿鐵咖啡機便宜很多。另外還有一種使用電池的奶泡棒,因為不是用蒸汽打奶泡,牛奶不會很熱,打出來的奶泡比較輕,泡沫比較大顆,適合卡布奇諾咖啡。
拿鐵和卡布奇諾有何不同?
製作拿鐵和卡布奇諾咖啡時,咖啡和牛奶的比例是一樣的,唯一不同的是牛奶的質感。拿鐵咖啡的牛奶比奶泡多,奶泡只是薄薄一層(大約是1/3的濃縮咖啡配2/3的牛奶),喝拿鐵時能感覺到牛奶和咖啡完全融合的滑順口感。
而卡布奇諾的奶泡則比牛奶多(濃縮咖啡、牛奶、奶泡各佔1/3,因為泡沫多,所以喝起來比較輕盈。一般在喝卡布奇諾時,會在奶泡上加糖增添甜味。◇
October 07, 2020 at 07:56AM
https://ift.tt/3nmJtpL
不用咖啡機在家也能泡出美味拿鐵! - 大紀元時報-香港
https://ift.tt/37LLx3p
Demikianlah informasi dari 不用咖啡機在家也能泡出美味拿鐵! - 大紀元時報-香港
Anda sekarang membaca artikel 不用咖啡機在家也能泡出美味拿鐵! - 大紀元時報-香港 dengan alamat link https://artis-media.blogspot.com/2020/10/blog-post_63.html